“咚,!咚!咚,!”盛夏時節(jié),,正是侗鄉(xiāng)大山里染制侗布的“黃金季”,進入侗寨不時能聽到鼓樓邊傳來捶布聲,。8月4日,,記者走進位于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zhèn)林溪村皇朝屯,在侗寨里,,探訪古老的藍靛印染侗布技藝,。

侗家婦女在石板上捶打折疊整齊的侗布。

趁陽光正好,,晾曬侗布,。
早上9點,記者到達侗寨時,,已是烈日當空,。侗家婦女正聚集在水池邊漂洗剛從染缸中取出來的侗布,,準備趁陽光正好,掛在鼓樓邊晾曬,。

村民在鼓樓邊晾曬侗布,。
侗布,在山里又叫“亮 布”,,有“十染十漂十捶”之說,。林溪村村干部石勇花笑著對記者說:“侗布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酒量大’,1匹侗布染制成功,,前后大概需要12斤白酒進行浸泡,。”

一塊白布需要加入11種原料才能染成呈現(xiàn)金屬顏色的亮布,。
侗布的制作過程相對繁瑣,,古老的印染工藝是侗布的最大亮點。從工具和原料上看,,所用工具古樸簡單,,大致包括染桶、竹籃,、木盆,、木錘等。而印染過程中使用到的原料,,不同地域卻各有不同,。在林溪村,各種原料共有11種,,其中7種為天然植物染料,。有藍草、朱砂根,、田雞根,、麻登草、糯米根,,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反復(fù)的染制過程中還需加入米酒、純堿,、生石灰,,以及一種侗語稱為“鬧”的黃色固體,。

村民的手被染成深藍色,。

反復(fù)攪拌,使水和靛藍分離,,沉淀土靛,。
石勇花說,,調(diào)制染料時,先將植物葉片和嫩莖收割后倒進染缸,,加水浸釀,;待液體呈深藍色時,將莖葉撈出,,加入石灰水,,用力攪拌,使水和靛藍分離,,只留下沉淀在底部的土靛,。把土靛和酒倒入堿水中,在染缸中發(fā)酵,。期間,,需要不時用木棍攪拌,通過色,、味,、觸感來判斷染料是否做好。一般每50千克染料能染40至50米布,,每染完一次都要加入新的染料,。

侗家婦女在石板上捶打折疊整齊的侗布。

一節(jié)一節(jié)按順序從染缸中取出染好的侗布,。

把染好的侗布放在甑子熏蒸
染料做好后,,就可以把準備好的白布一節(jié)一節(jié)按順序放入染桶,浸染后取出漂洗,,在架子上晾曬氧化,;晾干后捶打,重新浸入染桶,。就這樣反復(fù)浸染,、漂洗、晾曬,,捶打,,藍色一層層加深。一天中要反復(fù)浸染3次,,完成全部過程一般要持續(xù)幾天,。最后,把染好的侗布放在甑子熏蒸,,曬干后便成了亮布,。整個制作過程時間很長,染布的季節(jié)里,,侗家婦女一整天布料不離手,,手也被染成深藍色,。

把熱氣騰騰的侗布放在烈日下晾曬。

石勇花展示用剛?cè)局瞥晒Φ牧敛贾谱鞒傻亩币隆?/span>
古老技藝印染的布料之所以稱之亮布,,是因為這種布料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呈金屬光澤,且保暖,、防水,、透氣、抗菌,,備受侗族人民喜愛,。然而隨著機械化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少人使用這種古老的技藝染布,。45歲的石勇花說,,在大山里,只有年紀較大的婦女還堅持每年用這種方法染布,,中年人一般每兩三年染一次,,而40歲以下的年輕人根本不會, 也不想學(xué),。
記者 黎寒池
責任編輯:韋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