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三江侗族自治縣,,大雨。
清晨6點,,位于三江縣城潯江河畔的一間木制品廠房里,,燈光亮起,工匠楊求詩開始在一堆木材前忙碌,。
楊求詩(中間)和他兩個徒弟楊云青(右一),、楊能克(左一)合影
而此時,在距離縣城20多公里外的三江林溪鎮(zhèn)平巖村平坦屯,,楊求詩好友楊林生正在為貧困戶楊志掌墨建房子,。簡短的儀式過后,他和楊求詩徒弟楊云青,,以及村里幾十名精壯勞力一起喊起有節(jié)奏的口號,,一點點把近千斤重的4層木樓架子挪動位置,開始忙碌而又緊張的一天,。
“掌墨師”楊云青(右二),、楊林生(右六)和眾人在建房子現(xiàn)場忙碌。
今年55歲的楊求詩,、52歲的楊林生,、48歲的楊云青都是三江縣林溪鎮(zhèn)平巖村人,他們工作生活中亦師亦友,,侗族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他們的共同愛好,,侗家人又親切地稱他們?yōu)椤罢颇珟煛薄T谄椒灿志艿囊婚疽幻g,,他們在守望并傳承著侗族木匠千百年的技藝和“工匠精神”,。
楊云青(右)在師傅楊求詩指導下掌墨劃線。
“掌墨師”楊林生在他剛掌墨建好的房子前展示吉祥花,,他與楊求詩亦師亦友,。
侗家“掌墨師”,,是在侗族木構建筑修建過程中“掌控墨線”的師傅,是侗族樓橋等木結構建筑施工的“總工程師”,?!罢颇珟煛奔妓嚾珣{師傅口口相傳,他們不用一張圖紙,,看過地形便成圖于心,,在木料上開鑿出位置、尺寸,、方向都不能有絲毫偏差的洞,,以便穿斗、拼裝,,建造出精巧的木樓廊橋樓,。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于2006年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中山路一家木制品廠,,楊求詩在木材上掌墨劃線,。
楊求詩展示掌墨劃線使用的竹簽。
楊求詩從小著迷于木匠工藝,,25歲拜師學藝,,僅學習3年便獲準“出山”,成為一名真正的“掌墨師”,。由于勤奮好學,、悟性高,楊求詩很快成為當?shù)赜忻哪窘硯煾?。他建造的木建筑有鼓樓,、風雨橋、吊腳樓,、戲臺,、寨門、涼亭等,,不僅繼承“干欄”式建筑的優(yōu)良特點,,而且內設吊腳,使建筑更加美觀,,創(chuàng)立了別具一格的木建筑工藝體系,。2018年,楊求詩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在木制品廠里忙碌的楊求詩。
楊云青使用工具打造木頭建房子,。
楊求詩展示他的掌墨工具,。
“這是民族的文化,,是屬于大家的,‘掌墨師’有義務把它傳承下去,,建樓造橋屬于是實質的傳承,,收徒傳藝則屬于技藝的傳承,兩者都不能缺,?!睏钋笤娬f,在侗家,,“掌墨師”收學徒不收任何費用,,還要按照市場價給他們發(fā)工資。
楊云青(右)指導師弟楊能克制作建樓的木材,。
正是這種淳樸的傳承之風,,侗家“掌墨師”之間,無論是否屬于師徒關系,,他們的交流合作都非常密切,,且毫無保留;正是這種淳樸的傳承之風,,侗家人形成了“一家建樓百家?guī)汀钡娘L俗,;正是這種淳樸的傳承之風,侗鄉(xiāng)深山里的這項古老技藝在傳承中不斷發(fā)揚光大,。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zhèn)平巖村,,楊林生(前一)房子上方忙碌。
侗族群眾在楊林生掌墨建房子的現(xiàn)場忙碌,。
據(jù)了解,,三江全縣有鼓樓228座、風雨橋197座,。截止目前,,三江民間“掌墨師”隊伍中,有30多人被評為縣,、市,、省、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該縣有4個村屯被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12個村寨被命名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9個村屯入選廣西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楊林生掌墨建造的房子舉行熱鬧的上梁儀式,。
記者 黎寒池
責任編輯:黃晨程
值班主任:李華